日前,瑞银报告称,由于燃油价格持续下跌、消费需求乏善可陈,再加上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估计今年1月CPI同比增速会从去年12月的1.5%降至0.7%。交通银行等机构也持有类似观点:1月份CPI同比涨幅可能自2009年11月份以来再次落入1%以下。
应当说,做出这个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因为去年春节在1月份,而今年则在2月中下旬。节日会暂时推高物价,这导致去年1月CPI基数较高,这意味着即使今年1月份的CPI落入1%以下,也并不表示中国CPI出现重大的突变,观察CPI走势并作出反应,至少需要一个季度的数据作为依据。
在过去的一年,市场一直喊“通缩来了”,主要理由是PPI与CPI缓慢下跌,而这么喊的主要意图是想让央行放松货币。但是,不管是去年11月的降息,还是2月5日的降准,都没有带来市场预期规模的刺激。因为实体经济处于需求不足以及产能过剩的困境,通过放松货币并不能消除实体经济的风险,更不能刺激投资,除非政府搞扩张。
实际上,日本的经验已经表明,所谓的“货币宽松政策”并不一定带来增长。长久以来,日本央行保持几乎零利率的水平,并通过债券市场不断增加货币供应,但日本的物价水平仍然长期没有太大变化。而美联储在几轮量化宽松政策之后,通胀水平仍然达不到设定的目标,经济复苏也并不理想。
中国经济正在转型过程中,投资在减少,服务业的比重在增加,这自然会带来物价的结构性变化。由于服务业吸收大量就业造成劳动力供需紧张,以人力为主的服务价格在不断上涨,而制造品价格则在下降。反腐与整风运动,以及反对奢侈浪费的教育宣传,让过去许多由“面子消费”、“腐败消费”制造的高物价开始回落,而民众也开始由基本的物质需求转向对健康、旅游、教育等多方面、高层次的需求,这必然会影响不同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但是,引起PPI与CPI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逐步降低对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依赖。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动力主要是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房地产业,尤其是在2008年后,依靠银行贷款大搞基建。这堆积了大量债务,形成产能过剩,并推高了物价与房价。而现在中央控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后,债务和产能过剩的压力就更大,物价也随之回落。
因此,物价回落是中国经济从持续刺激回归正常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有的人希望放松货币对抗通缩,实际上就是希望政府继续举债搞投资,这种饮鸩止渴的发展方式对老百姓的利益是一种剥夺,因为它导致“钱毛了”。物价回落让百姓有了安全感,“钱实了”人们就不会焦虑。
实际上,对抗通缩的决不是货币,而是通过结构性改革创造新的供需。银行是合理分配资金的机构,如果一味通过放松且干预信贷投放来刺激增长与稳定物价,就会造成银行功能的扭曲,也将带来宏观经济的扭曲与效率的降低。所以,物价的低迷既是全球现象,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产物,不必过度解读。
分享本文地址:http://finance.chinairn.com//News/2015/02/09/142537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