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中国制造”的重要地位可想而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有可能从制造大国变身为制造强国,但中国制造业的成长仍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化步伐日益加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中国而言,未来的比较优势在在制造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增长。尽管现在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但制造业的存在意义并不会下降。中国制造”正在走向世界,但也面临种种需要解决的问题。
金融危机给“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带来巨大冲击,不仅是生产成本的压力,日益增多的对外贸易摩擦也给“中国制造”带来挑战。我国已经成为贸易摩擦的第一目标国和最大受害国,不断增多的贸易摩擦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严控“两高一资”、淘汰落后产能的国家战略也让“中国制造”的升级转型变得日益迫切。
中国虽然已成为制造大国,在很多领域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应该看到,中国制造的产品品种少,档次低,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低是公认的事实。除此之外,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正在日益成为全球共享性资源,外资的进入一方面有力支持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国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正在日益成为全球性共享资源,外资的进入一方面对中国经济有巨大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使国内产业的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而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面对的国际市场壁垒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能力,需要各方面高度关注。
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形成竞争优势正在褪去。“中国制造”的生存之路变得空前严峻。在中国工业增加值出现滑坡的境遇下,中国必须未雨绸缪求新出路。
其实,政府早在以转型为主基调的“十二五”期间,就已经为中国机械制造业指明了战略出路——“调整转型、创新升级”,并提出“推进制造业由大变强”的目标。
当前中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智慧运营的战略转型布局下,亟需具备以下五大求生基础技能——自主创新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精细成本控制能力、制造服务化能力和关键过程制造能力。
中国机械制造企业若想要更快地从低迷的产业环境中成功转型,反败为胜,不仅要依靠关键竞争技能的“战斗力”的全面提升,还需要由内而外地实现向“服务”企业的彻底转型。因为,这已经成为整个制造行业转型的大势所趋。
分享本文地址:http://finance.chinairn.com//News/2015/02/06/165020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