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公布了三季度的税收分析数据,前三季度个税同比增长高达12.4%,远超出了整体税收7.4%的速度。而且,前三季度个税占全部税收比重为6.3%,相比去年同期有所提高。有论者认为,中国个税已经沦为“工薪税”,背离了税收公平原则。
其实,个税,一直以来都是由工薪阶层主要负担。至于为何今年其它税种,诸如主体税种,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增速降低,唯独个税增速“一骑绝尘”,原因恐怕很复杂。事实上,所谓的个税沦为“工薪税”,不过是宏观征管形势进一步严峻的表象而已。
首先,从个税征收主体——地税税务机关面临的税源形势看,今年加强个税征管应是理性选择,个税增速加快也是逻辑的必然。毋庸讳言,当前中国经济总体形势并不乐观,和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一样,个税税源同样面临总体性的挑战与压力。特别是大面积的“营改增”之后,地税系统的税源一定会减少。问题在于,税务机关习惯性的税收任务压力递增依然继续存在,要及时调减税收计划与任务十分困难。因此,为了完成年初的税收计划或任务,地税系统挖“潜”严管,全面动员,提高征管质量,加大征收力度,应是正常的举措与反应。自然,个税增速提高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结果。而且,个税征管压力一定会最先传导给个税税源信息相对容易掌握的工薪阶层,从而形成“工薪税”的印象。由此可见,“工薪税”便在情理之中、逻辑之中。
其次,从个税纳税人的主观感受看,由于通货膨胀问题、物价上涨问题,以及我们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等问题的长期存在,客观上也会唤醒和激活作为个税主体群体——工薪阶层的“税痛”感,引发这一群体对“工薪税”问题的关心。当然,核心在于个税属于直接税,众所周知,直接税的税痛敏感度本来就比间接税要强。就是说,在同样的货币性税负下,作为直接税的个税“税痛”感要大一些。因此,也就更加在意个税在政府总体税收中的比重、个税增速的大小,以及政府税款的去向与效率等问题。
最后,从中国纳税人的总体税负看,个税增速达12.4%至少意味着,个税纳税人的平均税负是在增高,“税痛”在加剧。有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宽口径宏观税负已达44%。虽然这一数据被指“并不严谨”,但无人否认,税负确实偏高这一事实。直言之,在眼下宏观税负压力下,如果个税增速还在超常增长的话,岂不最容易引起人们对中国宏观高税负的联想与放大,加剧纳税人的主观税痛感?固然,个税收入在中国税收总收入中的比重不算大,只有6.3%,但它却是真真实实地与其纳税人联系在一起,关乎他们的生存与生活,关乎他们的喜怒与哀乐。因此,个税不公可能引发的消极社会心理问题,千万不容小觑。况且,现实中个税应税主体这一群体的权利保护意识比较强,社会影响力很大。
分享本文地址:http://finance.chinairn.com//News/2014/11/13/141723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