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最后两个月,中国推出的重大金融改革措施,以及有关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的报道,让人民币国际化再次成为全球大新闻。
分析人士认为,这些重大金融改革措施,尤其是中国人民银行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举措,有望在新的一年里为人民币国际化提速。至于海外媒体以“里程碑”等词汇形容人民币超越欧元晋升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的新闻,渲染之味甚浓,因为更具实际意义的是真正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比重。
全球金融同业合作组织SWIFT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0月人民币依然排在世界支付货币第12位,仅占全球贸易总金额的0.84%,甚至低于泰铢和瑞典克朗。美元和欧元的市场份额分别是38.1%和34.7%,英镑以9.9%排第三。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全球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显然,国际间使用人民币的普及程度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极不匹配。
根据汇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的定义,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促进人民币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全球各个地区使用的进程。他说,一个已经国际化的货币,意味着它在全球各个经济体之中被广泛接受为投资和储备货币。
从2009年7月起,中国以全新的方式尝试开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即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不能自由兑换的限制下,让人民币通过跨境贸易走向海外。
2013年,中国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鼓励离岸市场发展更多人民币金融产品,以及支持其他经济体的央行持有更多人民币等三个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2013年前11个月,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总值约4.05万亿元,占同期中国进出口总值23.43万亿元的17.2%。而2012年全年是2.94万亿元。央行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人民币已通过跨境贸易结算“走进”220个国家和地区。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已与境外23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累计约2.57万亿元人民币。
2013年,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初现竞争态势,大家各显神通。比如效仿香港的“点心债”,新加坡有了“狮城债”,台湾推出了“宝岛债”。
香港特区立法会资料研究组12月12日公布的研究简报称,由于在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中使用人民币的情况日趋普遍,海外个人和企业对人民币金融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驱使海外金融中心积极扩展其人民币业务。全球已出现多个离岸中心,包括香港、伦敦、新加坡和台湾。
其中,香港于2004年2月启动离岸人民币业务。经过10年发展,香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新加坡和台湾均是“后来者”,两地于2013年启动离岸业务,较伦敦晚两年。
2013年10月,香港人民币存款猛增516亿元,是2011年4月以来最大涨幅。截至10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创下新高,达7816亿元。当月,台湾银行业人民币存款亦较前一个月猛增25%,余额增至1232亿元。
香港和台湾人民币存款猛增,带动10月份“渣打银行人民币环球指数”较9月上升2.4%至1220,更较1月份的809增长超过一倍。渣打称这是市场上首个从多方位追踪离岸人民币发展的指标。
进入11月,中国公布了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措施。屈宏斌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改革蓝图回应了此前市场期待已久的所有重大金融改革。12月2日,央行又公布《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
屈宏斌认为,《意见》包含数个惊奇之处,表明项目开放可能加速,包括允许自贸区居民开立以本币和外币为单位的“自由贸易账户”、允许在自贸区工作的个人投资海外等。
“我们相信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进展速度可能超预期。下一步将是扩大跨境投资流动。”他说,“未来几个季度里,大家要准备好迎接一系列具体措施的实施。”
美银美林策略师崔伟认为,根据央行《意见》,未来通过上海自贸区进行资本流动可能比预期要容易得多,这意味着中国的资本项目开放可能较预期更快。他说,《意见》对资金转账额度并无明确限制,这是重要的一步。
分享本文地址:http://finance.chinairn.com//News/2014/01/07/08463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