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持审慎的乐观。最大的希望在于中央政府推进改革的决心和简政放权的政府改革取向,在于对市场与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定位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如果真正能把简政放权的要求落实下去,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作用,将会激发地方各级行政主体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的起色。
中央高度集权的经济运行管理模式历经多年已经日渐暴露出其弊端,基层政府和民营经济的创造活力被严重束缚,几乎一刀切的调控政策让情况各异的各地经济饱受困扰,如嘉兴地区生态环境饱受生猪养殖过度的污染危害,急需压缩养殖总量,但中央却出台鼓励养猪的补贴政策,地方政府处于进退两难境地。资源集中分配的方式让各地为项目、资金跑“部”进京,这必然会造成严重的腐败问题和效率流失,这一切都需要简政放权改革来破解。
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动力(310328,基金吧)在于民营企业,关键在于放开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改革。
社会管理上的各种乱象关键在于法制的松懈,在对下以“维稳”、“和谐”的名义放弃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对上也以“重大工程”等各种理由突破法律法规的规定,造成政府公信力的流失,整个社会管理赖以依靠的法律法规失去了应有的权威和规范作用。社会管理只要强化法律的遵守和执行,无论政府和公众,都严格依法办事,就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秩序的好转。同时,在社会管理领域也要简政放权。
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今年中国经济将企稳回升,强劲复苏,并步入次高速增长时期。判断依据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美国、欧盟和新兴市场经济将温和复苏,中国经济外部环境有所好转;二是政府换届效应持续发酵,将促使投资增速进一步加快;三是新型城镇化及“四化”同步发展,将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向上;四是“稳货币、宽财政”政策组合将对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经济结构调整、资源环境约束等三个方面。
当前中国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二是利益分化日益扩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各类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等领域的社会矛盾易发高发;劳资关系、医患纠纷、环境污染、城市公共服务管理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且呈群体化趋势。四是社会管理体系单一。社会管理服务仍以行政为主,社会服务的社会化程度较低,社会协同度、公众参与度不高,社会资源进入社会服务领域不够。
面对社会管理的新形势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应从四个方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是转变思路理念。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公共资源更多投向社会性公共服务领域,促进全能型、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二是强化顶层设计。深入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三是筑牢基层基础。加强以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四是育强社会主体。积极培育发展社团、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等非盈利性社会服务组织,努力形成党政主导、社会主体、各方协调的社会管理格局。
社会管理:理念和模式要与实践相适应
我对2013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讲谨慎,是因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尚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影响,我们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并不乐观;国内经济进入加速转型期,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凸显,有效激活尚需时日,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没有明显增强。讲乐观,是因为十八大后中央领导集体推进改革的信心坚定和举措得力,在统筹解决城乡协调发展中为城镇化率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提供了现实经济增长点。但是,乐观不会自发实现,要靠我们保持谨慎态度,运用“底线”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创新社会管理是今年我们面临的一项不可回避的任务。目前,经济结构、组织结构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已经完成“单位社会”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社会”的转型。基层遇到的具体挑战主要有贫富差距拉大引发的不同利益群体诉求冲突、社会诚信危机问题、生态环境变化及食品安全、流动人口管理等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核心就是要使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与实践相适应,适应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人治社会向法制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今年能实现增长既定目标
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将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下调至3.3%,其中,美、日、欧分别为1.9%、1.6%和-0.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也回落至5.25%。从内部环境看,尽管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但是我国经济还是有望继续延续消费需求稳中有升,投资需求较快增长,进出口增速不断回升的基本态势。整体上讲,我国经济下半年将继续保持“次高速”增长态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实现7.5%的既定目标。
当前,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和改革。一方面,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转型,走出“微笑曲线”的低端,找到内生性增长引擎,才能保障我国在新的增长周期中占领战略制高点;另一方面,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才能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创新成为经济主体的自觉行为,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前,我国现行的社会管理模式与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匹配,与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不匹配,与多元化的群众利益需求不匹配。有鉴于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应当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核心问题为突破口,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事业,保障改善民生,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挑战来自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
我对下半年的经济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目前面临的挑战在我看来有两个方面,一是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二是经济增长受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日益加剧,经济发展暂时还没有完全转变为集约型经济。
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务之急是加快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土地、能源、自然资源价格要能准确反映其稀缺性和环境代价,更有效地促使经济主体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比如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表达管道不畅通,互联网使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对政府的应急反应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工在教育、社保、医疗等方面要求公平的呼声增强等等,都会对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造成挑战。
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和干部,必须把加强社会管理放在我们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研究和对待,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方法。
企业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
今年下半年的中国经济会平缓增长,基本可达预期目标。有的行业比较困难,如机械、建材、钢铁、冶金、白酒、房产、餐饮、化工等。原因是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核心竞争力不高,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等压力加大,成本加大。
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转型升级难度大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因为地方有发展稳定的压力,企业现实的利益,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条件的限制,使得这项工作推动起来难度大,进展缓慢。
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来自四方面:一是深化改革,转变政府机构职能。二是扩大开放,推动内需,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对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投入,加大对生态环保的投入。三是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抢占产业发展高端。四是创新社会管理,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经济成长提供和谐、稳定、法制的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诸多问题和矛盾。各种利益群体的冲突明显加剧,表现出信仰、诚信、公信力、诉求、贫富差距、腐败、生态、环保、安全、治安、食品、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问题,必须创新社会管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
创新社会管理,关键是“依法治国”,建立法制政府、法制社会、法制国家。政府和执法部门要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要依法行政,营造全社会学法、懂法、守法、重法、畏法的舆论环境、法制环境,提高违法成本。
高增长掩盖的种种问题将凸显
关于今后一个时期的走势,我们要从国家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和国际经济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改革开放的持续扩大将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将会不断地释放出投资和消费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国家把加快城镇化进程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于强化内需拉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对于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还是对于促进消费增长、提升消费占比,都是很重要的切入口和着力点,也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动力所在。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是不容乐观,一季度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之中,复苏比较缓慢,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出口动力减弱将长期延续;加之主要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制造业回流并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我们不仅面临外资空间缩小的压力,还要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平衡“三驾马车”的动力结构是我们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同时,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普遍要求下,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来增强核心竞争力,更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但在转型过程中伴随而来的产能消化、技术创新、转产改造等问题,会产生投资观望、产品定向模糊、消费情绪懈怠等负面影响,将不同程度地给产业转型接续、提高投资效率及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增加财政收入带来新的挑战。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一些被高增长所暂时掩盖和缓和的种种社会问题将更加凸显,集中表现在因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社会诚信危机加剧、因日益突出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引发居民不安全感增强等等,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各种问题与矛盾极易通过互联网等媒介而聚焦和放大,也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应急反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今年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总体判断是2013年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从外部看,随着各国经济刺激计划的大力实施,全球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但各国相继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我国汇率升值和产品出口压力增大;南海问题给我国对外贸易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最近,欧洲和我国围绕光伏、葡萄酒的贸易摩擦,也给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从国内看,随着中央相继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释放改革红利等发展思路,国家下放部分项目审批权限,这为经济平稳发展释放出积极的信号。特别是近几年,国内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上了一批牵动性强的大项目,为经济转型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但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增速放缓、产能过剩、消费不振和债务风险不断加大,经济形势不会出现较大变化。
加快“四个创新”发展实体经济
总体而言,下半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重点在实体经济,核心在改革创新。必须以创新为动力,加快体制创新、主体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四个创新”:
一是要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坚持“非禁即入”,放宽民营企业投资领域。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在基层,尤其要注重优化发展环境,探索推行模拟审批、代理审批和并联审批方式,健全企业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二是要着力推进市场主体创新。民营企业的产生背景和成长条件,使得它与市场经济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这是民营经济的活力和潜力所在。但同时,民营企业也存在着“低、小、散”的问题,需要坚持以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集约化、国际化为方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转型发展为目标,加快推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不断激活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
三是要着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重点要鼓励企业建立各种模式的科研机构,加大企业现代化技术改造,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大力提升产品附加值、产业竞争力,从而推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四是要着力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必须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商业模式创新,从而带动智能制造和制造模式的创新。
深化改革将提升增长质量
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尽管低于预期,但经济“硬着陆”可能性不大,宏观经济政策仍将保持连续性,GDP增速预计为7.5%—8%。下半年中国经济将有较大突破,其深层动力来源于改革。
十八大报告中,“改革”一词频繁被提及;习近平总书记更强调“改革永无止境”;李克强总理则被誉为擅长“改革”的领导。改革应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下半年,政府将在一些重大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将涉及减少审批事项、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受限行业、财政和税收、金融、资源价格、资本账户开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社会保险、环保、反腐败等,这些措施将会全面释放要素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将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提升资本市场信心。新的执政目标、施政政策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新的发展机遇则会兑现在具体产业中。
分享本文地址:http://finance.chinairn.com//News/2013/07/05/114430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