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报告 - 行业资讯 - 数据中心 - 市场分析 - 企业商圈 - 资源下载 - IPO咨询 - ENGLISH
中研普华 可研报告 媒体报道 常见问题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中国行业研究网 > 中研财经 > 行业掘金 > 正文

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期概念股有“钱”景

中研普华财经(http://finance.chinairn.com)  日期:2013年5月14日 

  近年,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下降,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涨,工业机器人正逐步走进公众的视野。分析认为,人口红利的持续消退,给机器人产业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产业有望迎来爆发期,相关上市公司面临中长期的投资价值。

  人口红利消退捉机器人产业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公告,2012年末,我国15-59岁人口为9372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9.2%,人数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比重较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换言之,人口红利的持续下降。

  分析普遍认为,中国在2014年前后会进入刘易斯拐点,其中的显著影响是,人口红利的消失会使自动化水平大幅提高,机械人的需求会在今后几年大规模增长。由此,2014年将成为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拐点。

  中金公司指出,受益于需求端(国内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必然趋势,中国本身也拥有全球最大的制造业规模和最大的自动化装备潜在市场)以及供给端(国内机器人自动化装备龙头与外资厂商的差距不断缩小)双重因素的推动,中国在未来5-10年中有望涌现出世界级的机器人自动化厂商。

  “我国此前的制造业快速发展,很大程度是依靠廉价的人力成本,但随着近年来国内劳动力人口下滑,人力成本逐渐上升,工业机器人在工业制造业上的应用将逐步展开。”分析人士表示,作为制造业主力的农民工也从早期的仅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对薪资和工作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生产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自然不断增加。

  事实上,在我国人力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制造业迅速进入机器人时代已成为大势所趋,当前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和实际应用正悄然替代着广大一线工人。据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最新数据,目前全球已部署了100多万台各种工业机器人。

  “利用机器人技术提升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已经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专家表示,机器人和自动化产业将成为未来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并将在我国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新装机器人139300台,较2010年提高18%。该协会还预计,2014年我国需求量将达到32000台,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需求国。到2015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年供应量将超过20000台,保有量超13万台。

  机器人将进入爆发期

  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有关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对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需求必将迎来一个爆发期。

  事实上,中国的制造业正在迅速进入机器人时代。如,往年春季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科技集团的招工旺季,各厂区排长龙应聘的场面往往异常火爆。但在今年,富士康新员工招聘情况却变得非常冷清。业界猜测,这主要与富士康大规模启用工业机器人有关。

  富士康掌门郭台铭在2011年宣布,未来三年内将在组装工厂生产线上累计部署100万台工业机器人,取代现在简单重复的人力劳动。虽然计划略显夸张,但也表明在人力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前景诱人。这也预示着这一现象很快会在其他制造业领域出现。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年增长30%,累计安装量已达5万台。2010年开始,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激增,较2009年增长了1.71倍,当年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到52290台;2011年销售量约22600台,同比增长51%。增速继续保持世界之最。

  平安证券表示,过去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复合增长30%,不过截至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数量仅为日本的10%和德国的25%,市场空间很广阔;与中国当前近似的日本上世纪80年代,曾因人力成本上升驱动机器人行业10年复合增速近50%,由此预计,未来3年中国该行业复合增速可达30%,两到三年后机器人将开始爆发性成长。

  科技部2012年印发的《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提出,将重点培育发展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公共安全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平台和模块化核心部件等四大任务。

  “工业机器人将是我国制造业转型与提升必不可少的高端装备,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其他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同时随着我国人口逐步步入老龄化,对工业机器人需求必将迎来一个爆发期。”上海证券分析师对《投资快报》记者如是说。

  个股点将台

  机器人(300024)

  公司是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成套装备的供应商,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可向汽车整车及汽车零部件行业提供高性能移动机器人(AGV)系列标准产品的企业。公司实际控人为中国科学院,是国内其他难以比拟的。据公司介绍,去年,公司完成研发项目7个、新增7个,其中4个处于样机验证、3个处于详细设计,公司新产品储备充足。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国内机器人自动化装备厂商的一个短板在于低压变频器、伺服电机、减速机等核心部件的自给能力。但公司新松机器人不仅已经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商体系,而且核心部件的自给水平正在逐步提高(甚至可以实现外销)。而在工业机器人市场保持较快增长的背景下,2008年-2012年的5年间,公司的工业机器人业务实现近30%的年均销售收入增速。

  银河证券研报指出,机器人是国内智能装备的龙头企业,行业需求旺盛,公司技术实力雄厚,新产品开发速度快,下游不断拓展,看好公司作为国内智能装备龙头的前景。公司目前充沛的在手订单和顺利进展的产能建设业绩同比增速有望在今年逐季度提升,全年业绩不乏超预期的可能。

  佳士科技(300193)

  公司全资子公司成都佳士一直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焊接机器人,目前已经系统掌握了机器人本体设计、计算机软硬件控制技术、焊接工艺等一系列核心技术。日前,佳士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成都佳士所研制机器人样机已经小批量投产并应用于客户生产现场。今年一季度,公司焊接机器人销售合同订单金额为719.50万元。

  据了解,焊接机器人是典型的光机电一体化、数字化装备,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支撑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新兴产业,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相关资料显示,公司主要从事焊割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逆变焊机、内燃发电焊机和焊割成套设备。

  华创证券分析师指出,公司立足民用、发展工业,大力拓展工业和航空、航天、海运焊割等领域,研发高端焊割设备,预计随着焊割机器人持续推出市场,公司业绩将恢复正增长。同时,公司计划纵向围绕电力电子技术延伸到相关领域 ,有望率先成为行业整合者,发展前景看好。

  三丰智能(300276)

  公司主营智能输送成套设备,主要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行业的焊装、涂装和总装等自动化生产线,同时利用丰富的智能化成套设备业务经验,进军机器人制造领域。公司去年使用超募资金购买土地,重点用于AGV 搬运机器人制造项目,目前正处于研发实施阶段,进展顺利。

  据了解,智能输送装备行业具有智能制造装备属性,受国家政策支持。目前,公司已将智能输送成套设备产品定位于先进高端应用领域,并致力于无线通讯技术、AGV无接触地面智能小车技术、重载智能输送技术、多轨输送技术输送系统等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拓宽产品的适用范围。

  分析指出,公司的智能输送成套设备业务收入在营收中占比高达94.85%,首发募资项目智能输送成套设备改扩建预计今年底建成,项目达产后产能将可翻番,预计新增年利润总额5075 万元。此外,募集资金项目还将使产品线得到丰富,下游应用行业得到有效延伸,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加上搬运机器人制造项目前景光明,发展前景看好。

  博实股份(002698)

  公司国内自动化龙头之一。大股东为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在机器人研发领域具备先天优势,是国内大部分公司很难比肩。今年3月,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申请承担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经济型物流搬运机器人及集成应用”项目——“经济型搬运机器人开发及产业化应用研究”的课题任务。

  相关资料显示,多年来,公司专注于石化化工后处理成套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已经拥有了高速高精度全自动称重技术、高速包装技术、高速码垛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由于公司的自动化包装码垛技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较易扩展应用到各种场合中,因此机器人可谓是现有产品的延伸。同时,公司业务过度依赖于石化化工行业的现状有望得到改变。

  海通证券分析师龙华指出,目前博实股份在手订单估计超过10亿元,而公司产品从签订合同到最终确认收入通常的实施周期约为6-12个月,因此其中大部分应在2013年内确认收入,这增加了公司业绩的确定性。同时,随着经济企稳回暖,下游行业需求可望复苏,进而带动公司新签订单的增长,预计公司今年业绩与新签订单情况将好于2012年。




分享本文地址:http://finance.chinairn.com//News/2013/05/14/153248421.html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创业指导

更多
返回财经首页

推荐广告

推荐广告

首页 - 研究报告 - 行业资讯 - 数据中心 - 市场分析 - 企业商圈 - 资源下载 - IPO咨询 - ENGLISH
中研普华 - 中研财经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媒体报道 - 常见问题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研普华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