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保集团)H股昨日路演,美国国际集团(AIG)借机将视角再次延伸至中国的寿险市场。
AIG官网昨日发布消息称,其计划在人保集团于H股首次公开募股(IPO)时投资5亿美元。此外,AIG拟与人保集团签署协议,与人保集团的寿险子公司建合资公司,在中国大中城市市场分销寿险及其他保险产品。
为了表现诚意,AIG同意在中国人保上市后五年内不卖出超出25%的人保股票。但AIG在声明中表示,若与人保集团拟建合资企业的最终法律文件未能在2013年5月之前完成,AIG则可卖出所持人保集团的全部股份。
保险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对于人保集团来说,可以借助AIG的认购以此让市场来认同其上市价格,为其上市进程锦上添花;而对于已经剥离大部分寿险业务的AIG来说,能够重新在中国找到发展寿险的新平台来开拓业务。
不过,一些保险学者告诉早报记者,这项看似双赢的合作,由于涉及同业竞争,或许面临监管审批难度。
AIG欲重拾寿险业务
目前,中国人保集团正寻求通过H股IPO集资36亿美元。
路透社昨日报道称,AIG和其他投资者同意购买人保集团近50%的股份。其中,AIG的协议还涉及业务上的合作。
一位保险业知情人士昨日告诉早报记者,其实AIG与人保集团此前有过相关合作的项目,AIG在几年前就曾委派一些健康险专家人士到人保集团合作开展咨询项目,后来双方考虑合作成立公司。
该知情人士称,AIG上述合作企业的意图,或许与该项目有一定的关系。此外,可能AIG认为人保集团在节奏上进程会比较缓慢,因此希望定下时间期限来给人保集团以压力。
上述人士称,在AIG看来,是希望通过二级市场的股权认购获得业务的发展机会。AIG已经将友邦保险的股份拆分独立出来,希望在中国能够重新找到销售寿险的平台来开展业务。
资料显示,AIG是美国最大的金融集团之一,中国的个人寿险营销制度最早于1992年由AIG旗下的AIA(友邦保险)引入。为偿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从美国政府手中获得的1820亿美元援助资金,AIG曾于2010年被迫剥离所持2/3股权的AIA(友邦保险)股权。目前,AIG在亚洲的投资包括其前亚洲分支友邦保险(AIA)的13.7%股权和中国财险的9.9%股权。
中国财险是人保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已于2003年在H股单独上市。
就人保寿险而言,2012年前六个月,人保寿险在中国寿险市场位列第三,期间保费总收入为572亿元人民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称,“AIG在寿险业口碑很好,以往业绩也不错,剥离友邦之后,对于从事寿险业历史悠久的AIG来说是非常可惜的。
与此同时,人保寿险目前规模比较小,且人保集团在品牌度、客户以及发展架构上均有优势,尽管目前国内寿险业发展较慢,但是从长远来看,基于寿险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两者合作仍是仍是被看好的。”
根据人保集团初步IPO招股书中引用的瑞士再保险公司Sigma报告数据,中国保险市场2011年保费收入为1345亿美元,位列全球寿险市场第五。人保集团并补充道,2011年底中国寿险市场渗透率达到1.8%,日本为8.8%,美国为3.6%。
监管审批待考
人保集团与AIG的上述签约,并未有约束力,最终能否获得监管层的审批通过,仍面临考验。
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尽管AIG本次认购人保集团IPO的金额数目不小,但是合资公司一事仍要看人保集团自身意愿是否强烈。一位保险业人士称,人保集团现在需要借助AIG来上市,但是上市之后AIG退出股权,人保集团应该也不愁找不到接盘者,因此,AIG是否退出对人保集团的影响并不会很大。
多位接受采访的市场人士称,人保寿险与AIG是否会另行组建新公司,还是AIG直接通过入股人保寿险实现合资,目前尚都是未知数。从现有政策来看,前者的可能性并不大。
一位业内人士称,“人保集团已经有了人保寿险存在,另外再设立一家寿险公司,尽管并不触及保险监管法规,但是在行业内做法少见,同业竞争将不可避免。”
按照以往经验,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07年A股上市时便承诺将出售太平洋安泰人寿的部分股权。而在港股上市的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出于同业竞争的关系,在上市后出售了民安财险的股权。
在保险业内人士看来,AIG与人保寿险设立合资公司的可能性存在,但是也并不会太大。
上述业内人士称,人保寿险是人保集团的控股公司,是否愿意出手给AIG转变为外资身份,也是问题之一,因为外资公司在国内开设分支机构会受到更多政策限制。尽管AIG此前在中国成立了最大的外资寿险公司友邦保险,且在国际影响力大,但此前在中国的发展,很大部分原因是是基于此前中国保险业初期的发展阶段,按照现在中国寿险市场的发展程度来说,AIG的外资身份在中国本土的优势已不明显。
有国内学者更是表示,由于目前保监会对于新设公司的审批监管环境非常严格,AIG与人保集团组建合资公司,能否如期完成监管流程,难度很大,甚至可能需要相关部门特批。
分享本文地址:http://finance.chinairn.com//News/2012/11/23/172434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