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报告 - 行业资讯 - 数据中心 - 市场分析 - 企业商圈 - 资源下载 - 供求商机 - ENGLISH
中研普华 可研报告 媒体报道 常见问题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中国行业研究网 > 中研财经 > 银行保险 > 正文

中资机构逐步去境外战略投资者

中研普华财经(http://finance.chinairn.com)  日期:2012年11月21日 

  汇丰控股拟隐退中国平安,为中国金融机构“去境外战略投资者”时代再添一笔。此前,中国银行业已更深刻领略了这一过程,其对应的背景是金融危机的到来及其持续发酵,境外战略投资者自身难保。

  较早体会这一过程的要数中国银行。

  2008年12月31日,瑞士银行清空所持33.78亿股中国银行H股,套现约8.08亿美元;随后的 2009年1月14号,苏格兰皇家银行悉数出清所持108.09亿股中国银行股份,套现约24亿美元。2005年8月和9月,中国银行分别与RBS、瑞士银行(UBS)、淡马锡下属富登金融公司及亚洲开发银行签订投资协议。

  2009年1月7日,美国银行也以每股3.92港元减持建设银行56亿股H股,套现约28亿美元;美国银行为建行境外战略投资者,持有建行股份比例一度超过10%,但近一两年,美国银行进一步减持建行股份,目前持有建行的股份比例仅剩0.8%。

  对于2009年那一起外资股东减持潮,官方解释均是外资股东出于自身战略及财务状况的考虑,这一说法有一定的说服力,因为彼时金融危机正持续发酵,众多外资机构自身难保,但同时也有声音认为,这些外资机构的减持部分也是因为不看好金融危机中的中国银行业。

  因此,在2009年,外资机构的撤离曾引起巨大的争议,并有担忧几年后的中资行能否安然应对外资行如潮涌的减持行为。但目前看来,中国银行业在送别境外战略投资者后,表现却是波澜不惊,即使中国经济下行,其业绩表现也能一枝独秀。

  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曾一度是中国金融机构上市前的必修课,但如今中资金融机构告别了旧时代,股改后,逐步步入正轨,更为市场化,公司治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当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

  但如今“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历史使命似乎已告一段落,比如较晚上市的农行、光大银行并未像早期上市的商业银行一样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

  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入驻,对曾经身陷困境的中资金融机构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但“单飞”后的中国金融机构迎来的也许是新的发展契机。




分享本文地址:http://finance.chinairn.com//News/2012/11/21/104707365.html

分享到:

相关新闻

返回财经首页

推荐广告

推荐广告

首页 - 研究报告 - 行业资讯 - 数据中心 - 市场分析 - 企业商圈 - 资源下载 - 供求商机 - ENGLISH
中研普华 - 中研财经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媒体报道 - 常见问题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研普华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