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切地期待着西伯利亚原油(ESPO)能成为新的基准油,那对我们肯定是利好。”11月15日中国国际联合石油化工公司伦敦分公司刘庆辉副总经理对英国阿格斯公司全球CEO宾克斯笑道。
在商务部主办的“中国国际石油贸易大会”上,宾克斯认为随着越来越多ESPO进入远东市场,将有可能推动ESPO替代迪拜原油成为远东原油市场中新的基准油。
“这只是目前远东能源市场格局转变前夜的一个缩影,美国页岩气革命和欧洲的经济衰退,使得远东市场,特别是中日韩市场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当地企业自然期望能摆脱过去被强加的"亚洲溢价"了,根据本地区实际的供需情况,制定油气价格。”有与会的商务部官员称。
然而,“中国乃至整个远东都还没有自己权威的价格指数,ESPO给中国的价格也是与阿格斯的价格指数挂钩的,因此我们的定价话语权不会强。”息旺能源高级分析师李莉摇头感叹道。
自2003年以来,关于增强中国石油定价话语权的呼声不断,然而11月16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时,其调整幅度仍是与布伦特价格、迪拜价格和辛塔价格挂钩。
“因此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价格并未真实反映国内的供需状况。”有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专家表示。目前中国进口原油中,半数以上来自中东和北非。长期以来,中东地区的一些石油输出国对出口到不同地区的相同原油采用不同的计价公式。包括中日韩和印度等国家在内的亚洲主要石油进口国,往往都要比欧美国家支付更高的石油进口价格。
“亚洲溢价”(Asian Premium)由此得名。以沙特原油为例,2009年1月,其面向亚洲的离岸价格为每桶41.19美元,而同期面向欧洲的价格为37.95美元,面向美国的价格更是低至33.54美元。
“2013年我国原油消费总量将超过5亿吨,其中进口量将超过3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60%。”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所长助理高世宪说。
与原油的情况一样,在天然气的进口上,中国等远东国家也同样遭遇“尴尬”的溢价。
近日,国际能源署发布预告称,到2020年美国将超过沙特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一旦预言成真,不但意味着曾经的最大石油进口国美国再也不用进口原油了,而且还将使沙特、科威特等目前的产油大国面临“油卖不出去的尴尬境地”。
中日韩等远东消费国开始谋划建立自己的亚洲价格,以增强自己的话语权,ESPO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据参会专家介绍,目前每年有数千万吨ESPO流向远东,其销售价格也已越来越接近迪拜原油对欧洲市场的销售价格。“我们已经注意到这种情况,并在讨论对策”,阿曼国家石油公司原油市场部主任卡西姆坦言。
在天然气市场上,中日韩也在谋求合作。息旺能源分析师王瑞琦透露,某日本企业已经与Cameron和Cove Point LNG 的项目方和运营方签订了征用率协议,将正式从美国市场进口天然气。
“中国的新奥集团也已经开始谋划从北美获取LNG,并已取得成功”,李莉说。
但不论原油还是天然气,亚洲价格能否形成尚不得而知。更重要的是,ESPO等价格仍与阿格斯等欧美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能代表亚洲特别是远东的利益吗?
分享本文地址:http://finance.chinairn.com//News/2012/11/17/090639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