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0日-31日,2012全球CEO发展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西举行。和讯网全程直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指出中国的消费内需是全世界增长最快的,他解释“为什么世界人说中国不消费,因为我们的投资和GDP的增速远远快于消费的增速。投资增速20%以上,GDP增速10%以上,因此我们的GDP中投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消费所占的比重就此涨彼消,但是消费本身的增长在全世界最快的。”
非常感谢我们论坛主委会邀请我们参加。这节有三个嘉宾,每个人分配的时间就是20分钟,20分钟的内容集中讲中国经济转型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
中国经济转型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机遇?今天下午的演讲,因为时间限制,所以不讲什么世界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全球的转型,就谈中国经济转型给世界带来,因为这个会议是在中国召开的,有很多国外来的企业家或者是国际组织的官员,对于世界情况应该是更了解的,因此在这里不多讲世界的情况。
中国经济转型是什么思路呢?简单来说,中国经济转型的思路,简单的概括,中国经济的发展突出环境的约束,突出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民生的改善,突出转型要依靠科技创新,突出转型要依靠结构的优化,最后转型的动力来源于哪,来源于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话,我们的转型是没有体制保障的,说了很多都是纸上谈兵。
我们强调或者突出这几点,实际上就是要做到我们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简单的来说,中国的经济转型,大体上就是这样一种努力的方向。
我们努力的结果,努力的进展怎么样?最近这6、7年来,我们中国的三次产业构成在发生一些逐步的变化,虽然还不是很明显,但是正在发生,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逐步的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对稳定,也在逐步的降低,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的在稳定中提高,幅度很小,但是也还是在提高。这是三次产业构成的变化。
按照我们经济转型的努力,我们未来能达到什么样的状况?根据我们的测算,高能耗比重逐渐的下降,低能耗产业的比重将逐步的上升,虽然变化的幅度不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趋势是明显的。因此你才有绿色产业,绿色经济发展的空间,否则的话,我们的产业结构依然是偏重于重化工业,依然是以第二产业为很大的贡献力量,那么我们的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空间就会受到一定的挤压,而我们现在这种结构的变化,它正是为了绿色经济的发展,腾出空间,那么根据我们的测算,到2015年中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应该达到46.8%,这个是在08年我们做的测算,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定的目标是47%,跟我们的测算是非常接近的。到2020年,我们的第三产业将能够达到51%,在这样一种结构变化下,我们可以为绿色经济的发展腾出更多的产业空间,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这种转型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机遇?第一中国的内需在扩大,中国的国内市场潜力在进一步的释放,我们来看,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是在10%-20%,2010年我们达到了50%以上,扩内需的政策,对于全世界的贡献现在已经看得非常清楚了。2005年到2010年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7%,这个数字是OECD测算的,我认为是比较客观的。
这张PPT,蓝色的柱子是投资,是投资内需,浅蓝色的柱子是消费的内需,绿色的是出口,从95年最近十五年间,我们中国经济拉动力量主要是投资、消费两大内需,出口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越来越小的,这是我们中国内需在扩大的一个重要的转型的结果。
上一张PPT,我们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是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内需表现在什么地方?表现在我们居民的直接个人消费支出,剔除了物价上涨以后,我们来看90年到2008年将近20年间,中国的这一指标增长是8.3%,这是实际增幅,全世界2.9%,发达国家2.3%,那么这个指标是世界银行的计算,这么说来中国的消费内需是全世界增长最快的。为什么世界人说中国不消费,因为我们的投资和GDP的增速远远快于消费的增速,投资增速20%以上,GDP增速10%以上,因此我们的GDP当中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大,消费的比重此涨彼消,但是消费本身的增长在全世界最快的,预示着中国的内需市场在消费这一部分潜力很大,根据我们的测算,在十二五期间,城镇增长速度可以保持8.5%,农村保持10%,因为我们这些年鼓励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政策是支持农村,支持农民增收的。这样我们测算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会进一步的扩大。
贸易平衡状况,2001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经连续三年下降,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从07年将近10%下降到2.8%,因此最近几个月来,我已经看到国际货币基金,还有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在说,中国的人民币币值不存在严重的低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说是温和低估。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高达30%以上,因此中国的贸易顺差也有很大的变化。扩大进口是中国这几年明确提出来的一个战略,根据我们的统计,这些年为什么顺差下降比较快?因为我们的进口增长快于出口,预计十二五期间,我们的增长,进口年增长高达27%,快于出口5%,也就是说这五年间中国的内需扩大,向世界敞开进口大门,这就是国内市场潜力进一步的释放,这是给世界带来第一个机遇。
第二个机遇,中国在不断的完善创业环境,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你们一定要注意,我这里给你们报告的都是我们国务院发展中心最近2-3年最新第一手的调查数据,不是引证别人的,而是第一手的,你们可以引证我们,来源于企业,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有较强的吸引力,我们对900家中国和外国的企业分两次调查,一次是09年10月份,一次是今年5月份,500家外企,400家国内的企业。中国的传统优势,劳动力成本、土地、水、电廉价的情况在明显的改变,这些成本是在上升,但是新的成本优势,比如我们的交通、电信、产业配套等等,是在逐步的增强,而且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市场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政府服务这些因素是明显的改善。在整个新兴经济体当中,我们的投资环境评分高于其他的新兴经济体。
这是09年10月份对在华500强外资企业的调查,危机之后你们公司怎么办?40%-50%的欧盟企业、日韩企业、美国企业要增加在中国的投资,提高在华的技术水平,建立区域研发中心和总部。红色的字,那是在09年10月份,大家对全球经济非常悲观的情况下,500强外资企业对华做出的战略选择。
现在有什么变化没有?今年5月份对将近300家中国和外国企业调查,你们对中国的投资环境有什么评价?综合评分,我们来看五年前,中国是7分,其他的新兴经济体在6分以下,现在中国是在7分以上,其他新兴经济体是在6分左右。未来如何评价?中国在8.5-8分之间,其他国家略高于7分左右,政府效率、社会治安、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等,这些评价表明什么?其他新经济体,包括韩国、俄罗斯、东盟、巴西等等,这是将近300家国内的企业和外国企业给出的评价。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在上升,土地、水电的成本是在上升,但是他们比较下来,综合的优势打分,中国高居其他经济体之上,这就是我们掌握的第一手材料。
当然我们的投资环境也不是完全没有缺陷的,红字,未来更多的企业将把中国定位为重要的市场这是第一位的。第二位研发基地,第三高端制造基地,这是我们得出的一个重要的结论。我们中国要顺应投资环境和比较优势的变化,进一步改善我们的创业环境,来满足我们的内外企业调整自己战略的需要。我在深圳给大家讲,都希望我把课件留下来,生活环境、社会治安、政府效率等12项指标,中国的评分,除了劳动力和水电成本下降,剩下的10项全部都是上升的,因此才有我们的综合投资环境仍然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是综合竞争环境,而不仅仅是劳动力和水电成本这两项。
这就是中国转型,当然转型还有很多摩擦,中国的转型正在镇痛当中找到自己明确的方向,而企业家是最敏锐的,他们在转型过程当中看到这个方向是我应该留下来的方向,而不是我应该离开的方向,这是很重要,这是我们给世界带来的第二个机遇。
第三个机遇,中国的转型,实际上有利于我们和全球携手解决共性的难题,比如资源难题,我们看中国的努力做了一些什么,中国现在的能耗和碳排放是大幅度下降,由于我们发展阶段的制约,我们跟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是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中国,我们的能源消费90%以上是靠国内生产的,未来仍然要立足于国内,我们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新能源和低碳技术,我们要树立低碳的发展理念,我们要加大国内的开发力度,形成一批新的能源和资源战略性的接续基地,在这个过程当中希望跟外界合作,希望走出去,也希望引进来,所以中国90%的能源需要靠国内生产,这个领域我们的国际合作空间是很大的。
这是中国能源协会的图表,中国的单位GDP碳排放,1971年是在1.6-1.8千克,到2008年,我们已经降到0.6千克,我们下降的趋势就是上面这张棕色的线,我们的下降幅度是非常大的,同期看到世界平均日本、美国他们也是在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比较缓慢,客观来说,他们的水平比我们要低,我们还有差距,但是在我们这样的发展阶段,我们能做到大幅度的下跌,也是来之不易的。
国际能源协会的图表,1840年工业化的时候,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这几条单线的峰值,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都高达0.8-1,比较低的也是在0.4以上,我们看阴影部分是全部发展中国家,全部发展中国家峰值在1980年、2000年达到峰值,是在0.5以下,那么现在整个发展中世界都是在下降,也就是说中国和其他发展中世界在工业加速期,我们的能耗峰值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他们的工业化的高速期。
国际能源协会提供,绿线是英国,红线是美国,黄线是日本,蓝线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到1850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发展中国家是往上走,未来是会下降的,发展中国家在往上走的幅度是低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那段时间,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努力,将有助于全球解决能耗排放的问题,但是现在发展阶段的制约,我们还要努力,在这个努力过程当中,新兴经济体会找到合作的机遇。
根据我们的测算,我们的经济转型如果比较快的话,我们的能耗和碳排放强度,这都是单位GDP的能耗和碳排放。
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这是大势所趋,对于这一点我们现在分析不够,第一技术革命,产业转移,市场开拓和企业扩张,再加上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新兴经济体的相互依存成为全球潮流。第二发达经济体对于全球经济的拉动明显减弱,新兴经济体需要合作来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同时拉动自己的增长,第三全球治理结构的调整需要新兴经济体加强合作,共同来推动,第四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新兴经济体的参与和推进,这是大势所趋。
新兴经济体的合作潜力是非常大的,但是挖掘不够,第一相互之间的贸易规模很小,中国与俄罗斯、巴西、印度三国的贸易额高达40%,但是其他三国之间的贸易额很小,我们再看投资,相互投资规模更小,中国97年对俄罗斯投资累计到现在不足50亿美元,占它全部FDI1%不到,我们是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对于巴西的投资仅仅占它的FDI0.1%,对于印度我们是第二大贸易国,但是对于投资也不足它的FDI1%。合作渠道比较窄,领域不宽,合作方式也比较单一,双边和区域的多种合作还比较少。
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合作机遇很多,需要我们去捕捉的,不捕捉就走了,我们要抓住它,第一我们的新兴经济体活力增强,地位上升。发达经济体的姿态是有所调整的,他们面对新的变化也逐步的在支持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并且参与全球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完善,尽管不情愿,但是逐步有所调整。所以这里用的是姿态,而不是态度,大家注意我的用词也是下功夫琢磨的,不是简单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要给大家提供更多的是信息。
在区域和双边合作当中,新兴经济体合作前景看好,我们各个比较优势,各个新兴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是各具特色,比如说中国的人口红利,人口老龄化会出现新的变化,但是许多新兴经济体并没有这个问题,国际竞争力各具特色,需要我们去挖,因此以自贸区为主要方式的合作方式非常的活跃,东盟10+1,还有许多双边的区域的,但是新兴经济体之间做得还不够。
产业革命,第三次产业革命会带来重大的机遇,为什么对新兴经济体机遇很大,我们有很多机遇,我们科技和经济实力正在改善,我们的内需潜力大,新技术的市场空间很广阔,我们在传统产业和工业上的沉淀成本比较小,因为工业化比较落后,没有那么多固定资产投资的包袱,那么可以搞一些新的。许多国家人口红利仍然是明显的,创新所需要的人力资本是空间很大,这是我们说,鸡多待捕捉。
我们的合作领域宽,但是待开阔,第一拓展区域和双边合作,在经济、科技、环境、文化等方面不仅政府间的合作,而且还要加强产业企业的合作,企业家是有你们的优势,你们要在前面,行业协会政府要在后面做好后盾。第二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方式,我们要发展贸易和投资,因为原来的规模太小,此外要借鉴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互惠优惠的安排,关税同盟,货币联盟和经济联盟等等,都需要我们去探索,方式多了,但是我们现在用得很少。我们要促进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政府间的、民间的,市场中介机构的,中中小企业之间的,多渠道、多纬度开展合作与交流。
新兴经济体也要共同应对全球性难题,包括能源难题、气侯难题、劳工难题、环境难题,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路径,我们能不能避开所谓中等收入陷井,中国在很多地区和平均水平我们已经跨国了中等收入陷井,但是在一些西部地区,中部贫困落后地区,现在我们要防范低收入陷井,所以每一步发展都要防范陷井,陷井很多,希望新兴经济体联合起来,跨越这些陷井。谢谢大家!
分享本文地址:http://finance.chinairn.com//News/2012/10/31/083830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