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报告 - 行业资讯 - 数据中心 - 市场分析 - 企业商圈 - 资源下载 - 供求商机 - ENGLISH
中研普华 可研报告 媒体报道 常见问题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中国行业研究网 > 中研财经 > 基金私募 > 正文

货币基金T+0 存款时代结束

中研普华财经(http://finance.chinairn.com)  日期:2012年10月17日 

  即使没有任何投资风险,通胀也在侵蚀居民的财富。与接近3%的通胀相比,现金是不安全的。最近出现的一项业务,货币基金“T+0”赎回,意味着货币基金可以像活期存款一样即时取现,而其收益率普遍高于活期存款。因此有人认为,货币基金替代活期存款的时代即将到来。当真如此?基金、银行业人士表示,短时间内可能性不大。而在专家看来,货币基金T+0,将倒逼银行转型。  货基“T+0”挑战活期存款

  目前一些公司如南方、国泰、汇添富已经开展了直销渠道货币基金赎回的T+0业务,投资者可以当天赎回当天取款。部分基金公司如汇添富,还能做到一周七天7点到22点均可赎回,即时取现,货币基金与活期存款之间的差距被缩小到最小。

  而在此之前,货币基金大部分赎回都是T+1或者T+2,即赎回后要隔天或者隔两天才能取现。

  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优势显而易见。今年以来货币基金A类份额的年化收益率是3.93%,这已经大幅超过了一年期定存的利率水平,更大幅超过活期利率0.35%的水平。

  虽然绝对回报不高,但这已经超过了同期通胀水平,今年1-8月份的CPI涨幅是2.9%。

  从历史数据看,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和市场利率密切相关,近期其收益率超过同期通胀幅度的可能性较大。

  不过货币基金T+0不能实现大额取现,比如目前基金公司给出的可以T+0取款的规模,均限制在数万元之间。

  目前汇添富基金已经在本月开通了货币基金的T+0赎回业务,南方基金则预计在下月推出。

  基金抢食银行份额

  对于国内投资者来说,有效获取更高利息回报的无风险产品并不多。

  从规模看,此前银行理财产品是居民存款替代的主渠道,但银行理财产品都是有固定期限的产品,其回报水平与货币基金接近。

  但今年以来,由于银监会暂停短期理财产品发行,不少基金公司相继推出短期理财型基金,抢食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空缺带来的市场。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提供了更多选择。个人存款的利息回报有限,但市场利率远高于此。比如个人存10万元,和机构存10亿元,银行给出的利率截然不同,而诸多理财产品给投资者提供了捕获其中息差的机会。

  投资者说

  “货币基金当日变现有费用”

  杨先生(北京 投资者):

  从货币基金到现金、再到支付的渠道还是没有实质性的改善。投资者要先赎回,再取现。

  而且我留意了开设T+0业务的汇添富基金,资料写得很清楚,1万元以内货币基金当日提现的费用为4元,1万至2万元的费用为8元。也就是说,变现是有费用的。

  比如提现1万元收4块钱,这相当于货币基金4天左右的收益,价格还是蛮高的。我记得以前银行的一些理财平台也可以做到T+0。所以说,这个货币基金T+0,实际吸引力不大。

  业界观点

  “货基短期内不可能取代存款”

  曾令华(好买基金研究部副总监):

  目前的货币基金T+0只是针对直销客户,走银行柜台的客户是没有办法获得这一业务的。货币基金T+0无法大规模取代活期存款,不方便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比如我要从货币基金中取现,先要在网上赎回货币基金,然后再去银行账户中取钱。这中间有一些人为造成的障碍。

  其实另一种变相的T+0在2006年时就曾出现过,当时与部分银行合作的货币基金可以实现T+0资金使用,但不能取现。

  在国外,货币基金是直接和支票账户挂钩的,支票有支付的功能,这才是货币基金可以取代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方式。

  目前这些措施只是基金公司的又一个创新的尝试。现在主要靠的是基金公司垫款来实现T+0,未来这部分规模如果越来越大,基金公司同样面临资金压力。

  解决货币基金问题的关键还是看银行是不是让利。比如银行可以为信用卡提供30天以上的信用透支期限,为什么货币基金T+1、T+2透支不能够实现?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货币基金才会有一个大发展。

  “类似银行超短期理财产品”

  张先生(北京 银行人士):

  虽然货币基金实现了T+0,但是依然需要投资者进行赎回的操作,从方便程度讲,货币基金T+0依然比不过银行的活期存款。

  货币基金T+0后跟银行的超短期理财产品较为类似,比如目前银行普遍存在的按日投资、随时赎回的产品,两者的投资方向也类似。但银行做固定收益类投资时间更长、经验更丰富,而且银行的优势资源报价更高。

  不过今年以来,基金产品的短期化和灵活化确实对银行理财产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资本市场表现不佳,因此影响并不大,如果资本市场复苏,基金产品对银行存款的分流作用可能会更加明显。不至于下降得太快。




分享本文地址:http://finance.chinairn.com//News/2012/10/17/120308393.html

分享到:

相关新闻

返回财经首页

推荐广告

推荐广告

首页 - 研究报告 - 行业资讯 - 数据中心 - 市场分析 - 企业商圈 - 资源下载 - 供求商机 - ENGLISH
中研普华 - 中研财经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媒体报道 - 常见问题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研普华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