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报告 - 行业资讯 - 数据中心 - 市场分析 - 企业商圈 - 资源下载 - IPO咨询 - ENGLISH
中研普华 可研报告 媒体报道 常见问题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中国行业研究网 > 中研财经 > 产经新闻 > 正文

制约中国高铁大规模“走出去”的因素

中研普华财经(http://finance.chinairn.com)  日期:2015年3月5日 

  经过10多年飞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的国家。 “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内高铁基本成网的背景下,我国高铁既有成熟系统的技术优势,又有产能过剩的内在压力,还面临着世界高铁逐渐升温的有利条件。 ”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四局巡视员许宝成认为,高铁大规模“走出去”是大势所趋,但目前“走出去”步伐还不够快、层次还不算高,仍任重而道远。

  高铁“走出去”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在许宝成看来不言而喻。 “不仅有助于化解过剩产能、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更是落实国家战略的现实需要。 ”他举例说,推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落地,首先要实现基础设施上的互联互通。而高铁运量大、速度快、能耗少、费用低,是长距离跨境互联互通的最佳选择。

  制约目前中国高铁大规模“走出去”的因素,许宝成认为,除了政治、国家安全等因素外,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比如技术壁垒尚未突破,高铁标准大多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中国高铁核心技术还未取得国际专利保护。协调机制尚未建立,没有建立国家层面推动高铁走出去的综合协调机制,产业链各环节的市场主体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实施模式亟待创新,产融结合的具体路径尚未成型。 ”

  面对国际高铁市场激烈的竞争态势,如何加速“走出去”步伐?许宝成建议,建立统一协调机制,通过政府主导,形成分工有序的多个联合体,协调各方、统一规划、强势推进。加快完善中国高铁国际化标准体系,深度参与国际高铁规划和标准的制定工作。加强“定点”宣传力度,营造当地发展高铁的舆论氛围和民意基础。尽快落地示范工程,在海外重点区域建设高铁示范线,打开高铁实质性走出去的突破口,不断发挥“一生二、二生三”的示范效应。




分享本文地址:http://finance.chinairn.com//News/2015/03/05/153038244.html

分享到:

相关新闻

返回财经首页

推荐广告

推荐广告

首页 - 研究报告 - 行业资讯 - 数据中心 - 市场分析 - 企业商圈 - 资源下载 - IPO咨询 - ENGLISH
中研普华 - 中研财经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媒体报道 - 常见问题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研普华 版权所有